标题:专业理论:建筑中人的心理、行为因素研究
建筑从它诞生之日起就提供了一个有别于自然的人工环境,因此它所包含的内容不仅仅是一个为满足某种功能而具有一定容积的空间,还具有各种对人能产生生理、心理和社会意识等方面影响的因素,并由所有的因素来构成建筑环境。对于建筑的某些环境因素,如物理环境因素,可以通过数据和仪器清楚地区别其数量和质量;但对空间环境因素就比较难给以明确的区分,因此在设计中一项颇为困难的工作就是处理好空间环境因素在建筑中的应用。
在设计中,可考虑用人工的手段来改变某些方面的因素,如温度、湿度、照度等,然而要改变空间的几何尺寸与形态就很难了,它的使用者———人的尺寸更是无法改变的。因此,必须正确理解建筑空间环境因素。只有“以人为本”,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才能使建筑更为有效合理地为人服务,使使用者在其中得到舒适的享受,从而更为有效地工作、学习和休憩。所以如果能理解人的行为因素对空间环境的影响,就能运用其规律来帮助我们进行设计。
一、人体功效学的应用
传统的空间使用理论,是以人的尺度和满足这种尺度的空间尺度关系来处理空间的,即人体功效学观点。如,人的宽度是60cm,三股人流的楼梯宽度可设计为180cm。但实际情况是,三股人流同时并排出现的情况并不多。由此可见,人与空间的关系并不是很简单的,人的活动是广泛的,且有很强的适应性。
例如:两个人同时在等候公共汽车,两个人会按次序排队,但相互会离开一段距离,而不是人体功效学所说的按尺寸排列,这种距离表明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使用空间的模式。如果两人关系密切的话,两人间距离就会很近,相反则较远。但等车的人很多时,即使两人不相识仍会按照人体功效学距离去排队,以确保自己的位置。这个例子所提出的问题是人会怎样使用空间,而不是容纳这两个人需要多大的空间。
所以人对空间的反应主要不是由人的尺寸来决定,而是由人的行为因素来确定的。按照人体功效学的观点,所有人的活动都对应于一个确定的尺寸空间。然而在现实中,即使像汽车这类功能性很强的、但又需要提供空间的使用物,其提供的空间大小也已超越了纯功能性的意义,而同时含有豪华和低廉的区别。这一点在建筑中的体现更为突出。比如,我们经常使用的住宅空间,显然有很多的空间是从来不被使用的,但又必须提供,如上部空间,在酒店、大厦等公共建筑中更是比比皆是。这也就更证明了建筑空间比“活动所需要的”具有更多的含意。
二、心理学的应用
人在空间环境中工作、生活,无时无刻不与自身当时的心理状况发生关系,同样的空间状况,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候会产生不同的反应,其中尤其是私密性和年龄差异可供探讨。
1.私密性
首先我们看个例子,人们在餐厅对座位进行选择时,首选目标总是位于角座处的座位,特别是靠窗的角落,其次是边座,一般不愿坐中央(图1)。从私密性的观点来看,这样的选择顺序是为了控制交流程度。处于角落位置空间交流方位少,使用者可按其意愿观察别人,同时又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控制自己交流给他人的信息。但如果在视线高度适当分割,使得在中央的座位也具有较高的私密性,则可大大提高中央座位的使用率。
私密性(privacy)的定义就是每个人对关于他的那种信息可以以哪种方式与他人交流的权利。它在空间行为的解释上就是某种程度的控制交流。人们出于私密性的要求,会人为地控制一个十分接近的区域来保证某种程度的个人与外界的隔绝。
那么是不是获取的信息量越大越好呢?回答是否定的。让我们再看一个例子,在火车站的候车大厅里,候车的人往往会靠近柱子或墙候车,这样就可以给自己提供一个私密性水平相对较高的场所,而不愿卷入人流的活动中,从而可以主动地减少获取外部空间的信息量。这种人的行为模式在进行车站设计时应充分考虑进去,这也是为什么有些无柱的候车大厅内人流分布不均匀、秩序较乱的主要原因。这种行为方式的产生,是由于高密度的空间使人产生心理负荷及信息数量和质量对人产生心理影响的结果。 |
|
|
|
|
|